发布时间:2024-09-14 19:23:32 来源:郑州市某某环保机械设备制造厂 作者:娱乐
50后、少年60后的巴比莫言、余华等人还驰骋在文坛,伦今咸宁市某某路桥科技运营部甚至成了当下社交媒体里的年轻能读网红;80后的新东北作家群风头正劲,作品不断被搬上大小银幕。人还相较之下,懂路像路内这样的小路70后作家,似乎已经被不少人“遗忘”了。少年就此而言,巴比《少年巴比伦》能被翻拍,伦今终究是年轻能读一件好事。
《少年巴比伦》海报
但电视剧从第一集的人还第一幕起,就遭遇了争议。懂路主角路小路在高考当天陪着好友去向心爱的小路女孩告白,结果阴差阳错和工厂里的少年咸宁市某某路桥科技运营部工人起了冲突,因此结识了白蓝,但也错过了高考。许多网友当场就坐不住了:这剧也太脱离实际了吧,怎么会有人把高考当作儿戏?
不能说这样的批评有错,只是对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少年巴比伦》也好,路小路也罢,都已经在时间的长河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了。
何为“巴比伦”?在《创世纪》里,古时人想建一座高达天界之塔,此举震怒上帝,上帝使得人们语言分化,建塔之人因语言障碍,最终无法协同工作完成高塔。而在路内的小说里,“巴比伦”隐喻的是信念的失落、价值的模糊、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挣扎。
《少年巴比伦》腰封上写着:九十年代大工厂青春往事
也因此,电视剧的改编或许并不那么“离谱”。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轻人的理想和思考,在今天看来,也许已经变得难以理解——比方说,“实现个人价值”在当下,已经越来越被简化为考研或者考公。批评它们是功利主义也许会显得迂腐、虚伪,但嘲笑路小路们的“瞎胡闹”,同样也是时代隔阂的体现。
如果说余华的《18岁出门远行》让主人公从个人的裂变走向了孤独、成熟,那么《少年巴比伦》里的路小路们则始终没能走出个体的痛苦、迷茫。这种迷茫来自刺激躁动的市场经济与安稳过时的计划经济的博弈,更来自化工技校青年的枯燥生活与诗意文学趣味的抵牾——这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巨大转型给所有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少年巴比伦》剧照
换言之,如果离开了这个大背景,我们就不可能读懂路小路和《少年巴比伦》,读懂这群青年工人为什么每天都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与工厂领导的“斗争”,甚至许多看似无聊的社会纷争里——当年轻人的苦闷与荷尔蒙无处发泄时,就会产生这些“出格”的行为。
但电视剧改编的致命问题也在这里。路小路虽然有玩世不恭的一面,但他同样有对人生、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可在电视剧里,侯明昊饰演的路小路显然更接近青春偶像剧里的叛逆少年,他的理想竟然是做一个“小马哥”,要保护身边的人。当年董子健在电影《少年巴比伦》里的表演至少更接近小说里的路小路——倔强中带着几分天真,执著中又带着几分幼稚,而电视剧里的侯明昊,显然还是青春偶像剧里的常规表演。
《少年巴比伦》剧照
杨采钰饰演的白蓝同样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其实,“姐姐型”女神的降临与拯救,一直是路内小说里的常见套路。不管是《少年巴比伦》中的白蓝、《追随她的旅程》中的于小齐,还是《天使坠落在哪里》中的宝珠、《云中人》中的齐娜,她们不仅年纪比主人公大,更是心理层面上成熟得多,总能在与少年的交往过程中帮助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完成了双重成人仪式。
但是,“姐姐”的到来并不是真正的救赎——她们往往会在完成对少年的引导后悄然离开,留给少年的是永恒的青春记忆。但要注意的是,路内想要书写的绝不是郭敬明式的青春伤痛文学。“姐姐”们努力跳脱现实的窠臼,是为了以全新姿态永别过去,这也是少年们可望却不可得的梦想。
但电视剧只是简单地将白蓝塑造成了一个一心要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成熟女性,也把她和路小路的关系描绘成了由各种误会和巧合构成的通俗爱情故事。然而,路小路和白蓝的分离,或者说少年和“姐姐”的分道扬镳是自以为是的挣扎和无法摆脱的时代悲剧。对于这一点,同样是当年的电影《少年巴比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电影里的白蓝来到大城市后,其实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小路的追寻,也终究是徒劳的。
《少年巴比伦》剧照
本剧不是没有亮点。比如路小路虽然很努力地复读,但还是把唯一一个考试名额让给了白蓝;又比如工厂里的主任丁德忠处处为难工人参加成人高考。很多细节确实展现出了当时小城工厂里压抑、沉闷的环境以及年轻人找不到出路的彷徨,但总体上来看,过度欢快的爱情戏还是冲淡了小说里的伤感,而极为现代的色调和布景也让电视剧失去了应有的时代感。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本剧很难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更像是在一个架空年代里发生的励志青春故事。
这大概就是本剧最为让人遗憾的地方。说起来,路小路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繁花》里的宝总其实生活在同一个年代。观众从电视荧幕上见证了宋运辉式的理想主义,也被宝总的有情有义打动,但人们也不应该忘记,还有许许多多个普普通通的路小路在时代的变革中迷失了方向,他们曾勇敢、追逐、失败,直到一切被时间飞速碾碎。
《少年巴比伦》剧照
电视剧《少年巴比伦》的致命困境就在于既想迎合、讨好今天的年轻观众,把剧集的基调变得更青春、浪漫,但小说的底色又是忧郁、伤感的。于是,整部作品仿佛悬浮在半空中,未能抓住过去时代的精髓,也因为各种“瞎胡闹”的情节不能得到当下观众的认同。
但这或许也能引出一个真问题:影视作品究竟该如何描绘过去的时代?不妨比较一下《少年巴比伦》里的路小路和《漫长的季节》里的王阳,年纪相近的他们都想离开越来越乏味的故乡,都想追求理想中的爱情,都想自由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但谁更接近真实的生活?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到底,创作者不能把任何艺术形象抽离出成长的历史环境,仅仅把他们当作一个舞台上的道具。
相关文章